分类目录归档:IT

P2419H 显示器校色文件

设备:i1 Display Studio

Correction file:LCD White LED IPS (Dell, DELL P2419H (i1 Pro 2) by son01490517)

Target:sRGB, D65, 120cd/m²

显示器设置:亮度 50%,对比度 75%,R 99%,G 96%,B 92%

ICC:P2419H #2 2020-03-30 23-32 D6500 2.2 M-S XYZLUT+MTX

3dlut:P2419H #2 2020-03-30 23-32 D6500 2.2 M-S XYZLUT+MTX.Rec709.B0.0,2.4eGawt65

 

 

另外一个版本:(非常神奇,这个设置下的 Gamut 比之前一个版本大)

显示器设置:亮度 50%,对比度 75%,R 96%,G 93%,B 84%

ICC:P2419H #2 2020-05-24 14-17 D6500 2.2 S XYZLUT+MTX

3dlut:P2419H #2 2020-05-24 14-17 D6500 2.2 S XYZLUT+MTX.Rec709.B0.0,2.4eGawt65

关于 VSCode SSH 插件出现 flock: 99: Input/output error 的解决方案

VSCode 的 SSH 插件默认会在 ~/.vscode-server 下获取 lock,但是在某些 home 目录挂载在 NFS 的服务器上会出现 > flock: 99: Input/output error 的错误。

解决方案是在 /tmp 下获取 lock,在 SSH 插件的设置中选中 LockFiles In Temp 即可,或者搜索 remote.SSH.lockfilesInTmp 也可以找到这个设置。

在 Thunderbird 中使用 Outlook 风格回复

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已经探讨了如何在 Linux 下使用 Office365 的各种组件,然而 Thunderbird 的默认回复风格和 Outlook 不同,在每次回复都会加入缩进,而非 Outlook 的同级顶端回复,这篇文章就为了在 Thunderbird 上尽量模拟 Outlook 的回复风格。

为了达到这个效果,我们需要两个插件:SmartTemplate4ReFwdFormatter。其中前者是收费的,5 刀一年的 standard license,也不算太贵,后者是免费的。

首先我们需要调整 Thunderbird 的默认回复行为,尽可能以 HTML 而非纯文本模式回复:

之后在 ReFwdFormatter 中删除增加回复缩进的选项:

最后使用 SmartTemplate4 更改回复的 header 样式:

样式代码如下:

<hr tabindex="-1" style="display:inline-block; width:98%">
<div id="divRplyFwdMsg" dir="ltr"><font style="font-size:11pt" face="Calibri, sans-serif" color="#000000">
<b>From:</b> %from(name,bracketMail(angle))%
<b>Sent:</b> %X:=sent% %A%, %B% %d%, %Y% %l%:%M%%p(3)%
[[<b>To:</b> %to(name,bracketMail(angle))%]][[<br><b>Cc:</b> %cc(name,bracketMail(angle))%]]
<b>Subject:</b> %subject%</font>
<div> </div>
</div>

然后就可以了

如果没有 Calibri 字体,需要安装 ttf-mscorefonts-installer 这个包。

从 Chrome 切换至 Firefox

做这个切换还是很有必要性的,为什么呢?Google 掌握了太多我们的个人信息,书签、密码以及各种访问记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能让这样一家商业公司控制互联网。另外一个原因是我发现 Chrome 在 Linux 下非 100% 缩放的情况下 PDF 渲染非常瞎眼,边缘糊成一团,对屏幕阅读很不友好。

迁移主要只需要用到两个工具,一是 Firefox 本身,二是 ffpass,用来导入 Chrome 保存的密码。首先在安装好 Firefox 以后,在 Open Menu -> Library -> Bookmarks -> Show All bookmark -> Import and Backup -> Import Data from Another Browser 中导入 Chrome 的书签和 cookie。

之后在 Chrome 保存的密码页面上点击右上角的三个点将保存的密码导出为 .csv 文件,并安装 ffpass。在导入密码之前,首先要在 Firefox 中查找自己的 Profile Directory,这个通过 Open Menu -> Help -> Troubleshooting Information -> Application Basics::Profile Directory 查找到,我们记为 $PROFILE。之后使用 ffpass 进行导入:

ffpass --from <Your password csv> -d <PROFILE>

就可以完成导入了。

之后打开 Firefox account 同步,并且安装上 Chrome 中原来使用的插件,由于绝大多数插件在 FF 和 Chrome 下均存在,因此这一步不会有什么问题。到这里就迁移成功了。

Update: ffpass 虽然能够在 Linux 上正确导入密码,但是似乎无法同步到 Firefox Account 内,如果需要导入密码,在 Windows 上的 Firefox 中直接操作即可,Linux 版本没有这个功能。

参考资料:

https://github.com/louisabraham/ffpass
https://support.mozilla.org/en-US/kb/profiles-where-firefox-stores-user-data#w_how-do-i-find-my-profile
https://support.mozilla.org/en-US/kb/switching-chrome-firefox

关于 Linux 用户界面字体

Noto Sans 是个好东西,但是要选好才好看。

Noto Sans 是个不错的字体,中日英混排也算做得还不错。由于其无衬线 / 黑体设计,注定很适合作为一个屏幕字体而使用。但是在操作系统 UI 这个显示场景下,部分字体显的过宽,看起来就让人很烦躁。在经过一番调试以后,总结出了一些比较好的搭配方式。

Noto Sans 在不考虑地区版本(如 CJK)和等宽版本的情况下,主要有非 UI 和 UI 两个后缀。也就是说曾存在有 Noto Sans Arabic 和 Noto Sans Arabic UI 这样两个版本,其主要区别在与 UI 版本的纵向宽度更窄,根据 Google 的设计指引,带有 UI 后缀的字体应该被使用在 UI 设计的场景下,虽然原文中说的是阿拉伯语,但是从我的经验看来,在 UI 场景下使用纵向较窄的一些的特化版本无论在什么语言下都是一个好的选择。

接下来就是很吊诡的一件事了,Ubuntu 的 fonts-noto 包在 16.04 到 18.04 版本中做了较大的改动,原来的版本中包含 Noto Sans 和 Noto Sans UI 这两个字体,因此对于英文场景,直接照着选就完事了。然而在 18.04 中,不知是不是上游的改动,删除了 Noto Sans UI 这个字体。由于一直没找到比较好的纵向较窄的替代品,因此那个较宽的版本让我眼镜不舒服了很长一段时间。

后来发现,Ubuntu 自带的版本中,有一个叫 Noto Sans Display 的版本,这个相比 Noto Sans,仅仅是修改了字符纵向的宽度,符合 UI 的设计特点。在经过一番调试以后,发现确实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经过测试的字体配置如下,桌面环境为 Xfce:

  • 窗口内文(Appearance 设置项中)Noto Sans Display Regular 9pt
  • 窗口标题(Window Manager 设置项中)Noto Sans Display Bold 9pt
  • Slight Hinting
  • 96/120 dpi(这个一定要设置)

对于 Seedbox 的 VNC 的场景,如果觉得字体略小阅读吃力,可以使用更大一些配置:

  • 窗口内文 Noto Sans Display Regular 10pt
  • 窗口标题 Noto Sans Bold 9pt(注意这里,使用 NSD 会导致窗口标题显得太窄而和内容不协调)
  • Slight Hinting
  • 96 dpi

其实这个配置在我曾经的某个盒子上被配出来过,但是一直没有将其标准化,所以也一直没有记得……

 

如何正确在 Windows 10 上关联一个新的扩展名

Windows 10 这个 UWP 的逻辑太垃圾了。

在以前版本的 Windows 中,我们如果想使用一个程序打开一个从来没注册过的扩展名,通常直接右键属性就可以完成。但是在 Windows 10 上,这个做法就失效了。例如,我需要使用 XnView MP 打开 .webp 文件,尽管我已经把 XnView 注册为默认的图像查看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图像格式都被关联到了它上面(这个原因说实话也很简单,Windows 怎么知道什么格式的东西是”图像“,它也不可能维护一个世界上所有图像格式的列表),比如 .webp 格式就没有被关联。使用右键打开方式强行关联到 XnView 以后,就会有一个新的问题,在双击的时候,XnView 是打开了,但是没有打开对应的文件。

因此,还是需要找注册表解决。

在我们使用右键打开方式关联 .webp 格式以后,注册表的情况是这样的:

可以看到,创建了 .webp 这个扩展名,并且指向 .webp_auto_file,然后指向 XnView 执行文件,但是注意没有带任何参数,因此 XnView 无从知道要打开什么文件。

那么这时候可行的解决方法就是,更改 command 的值,在路径后加上 ”%1“ 这个参数。

或者也可以把这两个项都删掉,之后通过命令行解决:

ftype extfile="C:\Program Files (x86)\YourProgram.exe" "%1"
assoc .ext=extfile

extfile 可以随便更改,只是描述文件的名字,然后将 .ext 指向这个项就可以了。

之后重启,且需要在 explorer 里面再在右键中打开方式处设置一下关联,关联到刚刚选择的程序,就能正常双击打开了。注意这步一定要做,否则似乎并不会很快生效。

Reference:
https://superuser.com/questions/1080453/adding-or-registering-a-file-type-so-it-can-be-associated-with-an-application

关于 OPAL Drive 和 BitLocker 关系的理解

起因是这样的,美帝良心想这个 X1 Carbon 的官网上在调整 SSD 配置的时候,从 256G 加到 1T 需要增加 591USD,即使算上 45%off 的折扣也要 200 多刀。然而一个 SN750 1T 在美亚不过也才 200 刀,在官网加 SSD 就相当不合算了。

但是我注意到了一点,联想官网上对 SSD 的描述是 OPAL,也就是符合 OPAL 标准的自加密 SSD (Self-Encrypting Drive,SED),机器到手以后也默认开启了 BitLocker。在我的记忆中,BitLocker 是一个纯软件的实现,那么这里 SSD 的自加密和 BitLocker 的关系是什么呢?

查了一圈资料以后发现,BitLocker 存在硬件和软件两种实现方式。在检测到硬盘控制器支持硬件加密的时候,Windows 会直接使用该功能,且不对数据进行任何处理的方式就写入磁盘,由主控完成加密。如果主控不支持加密,则使用软件实现。具体的实现方式可以通过 manage-bde 这个命令查看:

如果是软件实现,那么在 Encryption Method 下就会显示类似于 XTS-AES 128 这样的字眼。在一些比较老的版本上可能只是 AES 128。

如果是启用了硬件加密特性,那么应该是这样:

显示为 Hardware Encryption。

如果是官网购买的 OPAL Drive,那么应该是可以显示为 Hardware Encryption 的,如果是自行购买的 SN700(官网是 SN720,也就是前者的 OEM 版本),那么就是软件加密。

如果没有关闭 BitLocker 就取下了硬盘,在数据可以抹掉的情况下,理论上有两种方法可以解开。一个是使用 BitLocker 恢复密钥,这个会自动同步到自己的 Microsoft Account 上,可以看这里。或者也可以考虑直接使用命令抹掉数据并重新生成密钥,这个可以看 ArchWiki 的详细讲解。

Reference:
https://wiki.archlinux.org/index.php/Self-Encrypting_Drives

How to Enable BitLocker Hardware Encryption with SSDs


https://support.microsoft.com/en-us/help/4026181/windows-10-find-my-bitlocker-recovery-key
https://howtogeek.com/fyi/you-cant-trust-bitlocker-to-encrypt-your-ssd-on-windows-10/
https://portal.msrc.microsoft.com/en-US/security-guidance/advisory/ADV180028